- A+
吴再柱在教学研讨会上发言。资料图片
《朝花夕拾》导读(七年级语文) 执教者:吴再柱 扫描二维码即可观看
■名师反思录
从教数十载,我一直认为,教书育人者需要有敏锐的眼光、清醒的大脑、果敢的行动,才能勇立潮头、顺势而为、与时俱进。
个人简介
吴再柱,湖北省特级教师,正高级语文教师,黄冈市高层次人才,现任湖北省黄梅县苦竹中学语文教师,黄冈师范学院教育硕士研究生校外导师。曾在《中国教育报》《中国教师报》《语文报》《初中语文教与学》等报纸和期刊发表文章近200篇。出版《我教语文的感觉》《乡村教师突围》《乡村少年成长密码》《特级教师陪你读名著》《卓越教师的成长特质》等专著。
教法:从学情出发
20多年前,我调入初中担任语文教学工作。因为没有经过专业、系统的汉语言文学学习,我不时陷入深深的“本领恐慌”之中。那时,我的想法很朴素:要想在讲台上站住脚,必须在教学方法上有所突破,找到一种适合学生也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。
把课讲好,这是我原始的动机。我把课文读了又读,把教参看了又看,进行着所谓的“深挖教材”,但效果并不明显。于是我开始订阅教育类报纸杂志,阅读魏书生、宁鸿彬、颜振遥等特级教师的教育专著。一次偶然的机会,我从一位教师那里借得一本教育名家的文集。文集里的一篇篇文章渗透着教育名家的智慧和心血,我一边阅读一边摘抄。一本文集读完,一个笔记本也用完了。
逐渐地,我似乎从中找到了一点感觉,对语文教学有了点感悟。我开始系统地思考语文教学问题。比如,怎样让学生喜欢语文?怎样让许多不敢开口发言的学生畅所欲言?怎样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进行有效的师生互动?
我一边翻阅资料,一边在课堂上进行教学实验,尝试构思一种较为稳定、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。
后来,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始实施“5·3·1课堂教学模式”,即有计划地将每节课45分钟划分为三个阶段——5分钟的读说训练,30分钟的导读点拨,10分钟的巩固质疑。
“5·3·1课堂教学模式”要落地、有效,必须回答三个问题:一是怎样使读说训练既服务于教学,又有利于读说能力的提高;二是怎样使30分钟的导读点拨既充足又实用;三是怎样解决学生“开口难”的问题,使学生大胆提问。
在那一年全县举行的青年教师优质课比赛中,我采用“5·3·1课堂教学模式”主讲了一节阅读教学课《在烈日和暴雨下》,我巧用课时,长课短教,学生们思维活跃、积极发言。这堂课当时得到了教研员和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。
现在看来,即使是在语文教材经过多次改版后的今天,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仍有它的用武之地,特别是对解决农村学生“开口难”的问题依然有效。教师要营造宽松的氛围,使学生敢说;激发怀疑的意识,使学生想问;教给可行的方法,使学生能问;培养持久的兴趣,使学生善问。
写作:以“同步”切入
后来,当我开始承担初三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时,在写作教学方面又遇到了难题。那时候,学校的公开课、示范课,甚至包括各级各类的优质课比赛,几乎很少见到作文教学课。赛课教师似乎不约而同地选择回避写作教学。
我阅读了不少语文名师的写作教学文章,也曾试着去市面上寻找合适的写作教辅资料。或许是因为我的阅读面较窄、领悟力不够,将那些材料移用到我的写作教学课堂上,效果始终不佳。
在一次语文日常测验的过程中,我突发奇想,尝试着和学生一起做试题。基础知识题做完了,时间还充足,我便开始写作文。这一写,让我冷汗直冒,我似乎根本无法下笔!后来,我将其总结为考场作文有“十难”:动笔难,选材难,构思难,表达难,书写难,难在懒习惯,蓝鲸作文网,难在无准备,难在无积累,难在笨笔头,难在钝思维。
至今我依然清晰地记得,那场测验要求以“谅解”为话题写一篇作文。当时我左思右想,终于完成了一篇800字的作文。虽然我自己对这篇作文谈不上满意,但第二天,当我在课堂上把这篇文章读给学生们听时,没想到学生们听得异常认真,等我读完后,他们甚至自发鼓起了掌。
那一刻,学生们的掌声激励了我,也让我对如何进行写作教学有了一丝灵感。